(一)劉氏起源

1.據其族籍載:帝堯陶唐氏姓伊祈名放勳,妣散宜氏。…生九男二女,長男堅明公,妣風,巫氏,公本裕立為太子,因早死不得立,是故以子永河公受帝封於劉,史稱劉氏正宗。初居山西平陽縣,姓氏默默無聞,及傳至十八代累公,為夏御龍侯,始發揚劉氏之姓,至漢高祖除秦滅楚,建帝業於徐州彭城,都咸陽。後分三派:孝武帝諱徹,出為藜閣郡派;長沙定王諱發,出為豐沛郡派;中山靖王諱勝,出為彭城郡派。

2.出自姬姓:姓氏考略,崇正同人系譜載,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,因以為氏。

3.婁氏改姓:漢書載,婁敬有功於漢,賜姓劉。

4.項氏改姓:漢書載,項伯歸附漢朝,高祖賜姓氏劉。

5.匈奴改姓:通志氏族略載,漢高租以宗女下嫁匈奴冒頓單于,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劉氏;東郡、河南、雕陰三族皆是。

 

(二)遷徙
 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,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。西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。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,稱劉氏,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,魏滅後遷至大樑,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。後來劉氏建立東、西漢兩朝,統治天下,其子孫分佈於天水、中山、南陽、彭城、東平等十四處之多。漢末三國之際,劉氏之先,自五湖亂華之後,蜀漢先主劉備次子劉永之後,使遷江南。至唐末僖宗前符二年(875年),黃巢亂起,時有翰林學士視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祥,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洞,號為東派。劉祥之兄劉翺任建州(今福建省建甌縣)長官,子孫定居於此,遂為入閩始祖之一,譜稱西派。

 

(三)郡望及堂號

    與大多數中國姓氏一樣,作為中華望族大姓的劉姓,也有許多著名的堂號。這裡僅擇幾個,以作介紹。
  彭城堂: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,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,時間較早,人口、支脈較多,影響較大,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。
  豢龍堂:夏相劉累,相傳他善於養龍,被封為豢龍氏。
  藜照堂:漢代的劉向,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,有一天,一個老翁穿著黃衣,拿者藜杖,吹著拐杖上的火焰,拿出天文、地理的書給劉向。劉氏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燃藜夜讀的神奇傳說,鼓勵族人發奮讀書,就以"藜照堂"
作為堂號。

  中山堂:中山堂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。講述開派始祖中山靖王之後裔子孫千枝萬葉。

  五忠堂: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。宋朝時期,福建建州、建陽劉氏一門忠烈,有5人死後被朝廷賜謚為"忠",世人號稱"劉氏五忠"
 

(四)祭祀公業

1.祭祀公業劉毅齋、祭祀公業劉德安、祭祀公業劉利記、祭祀公業劉溫記: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鵬嶺坊山坪保小門厝,來台始祖為劉秉洲名光瀛號德城,於清朝乾隆庚午年間(1750年)與二弟秉霢號德安、      三弟秉經號德福、四弟秉盛號德源。兄弟四人議妥決定與宗族、鄉親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鵬嶺坊山坪保小門厝(今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珊屏村)渡海來台開荒墾地。先在艋舺、大稻程落戶,惜為時過晚,   已無立足之地,乃逆新店溪而上至興福(十五份)棲身定居。世棠媽善於養豬,將產業從十五份擴展至景尾、大坪林、青潭、大崎腳、竹篙嶺、木柵、大稻程等處。嘉慶七年(1802年),兄弟分家各據一方。淋士(大房)與車士(三       房)移居竹篙嶺;藍士(三房)移居青潭;秉盛移居大坪林;秉霢派下留居十五份。歷年收租辦理祭典掃墓,神位供奉在啟文堂「劉氏家廟」祠堂內。為保持世代相繼祭祀,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第一屆派下員大會,選出四年任期管理委員會,以利管理,其派下必須相親和睦,方能永垂流芳。其昭穆(字輩)為『勝玄乾敦,存高懋毓,肇世秉士,夫卿隆盛,新宗祖嘉,謨庶子孫』。在台新昭穆(字輩)為『平陽啟瑞,天祿傳芳,迪光垂裕,萬年永昌』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千代田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